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你的当前位置为:首页 >> 学术研究 >
中高职衔接背景下“做学教”合一的教学模式探析
发布日期:2017-08-10 新闻来源: 正文字号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  岩淑霞
“做学教合一”是在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来的“教学做合一”的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陶先生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这里强调的是先“做”。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 “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 可见,一切教育应该以“做”为开端,而一切学习的最终目的也是“做”。美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杜威从“基于经验的教学论”出发,也特别强调了“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他指出“行动处于观念的核心”“认识本身就是一种行动”“做事的能力可能是知识的最基本的意义”。
“做学教合一”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应的核心岗位能力设计教学项目。项目的设计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要尽可能涵盖核心岗位所用到的技能点。因此项目的设计既要突出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还要与中高职生源的学习能力相匹配。
1 工业控制网络构建课程实施“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专业技能,适应电气设备装备工,工业控制系统设计、安装和调试岗位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为了能够实现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符合电气自动化岗位要求,在中高职衔接生源的工业控制网络构建课程中需要采用“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在项目逐步完成的过程中学会工业控制网络的构建,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先做再学再教的顺序进行,做的过程中穿插部分教,出现频率高的问题最后统一教。总之,在学习的过程中贯穿学习是为了做事的理念,而不是为了考试。这样就逐步打破了理论课和实训课的界限,让学生在做学教的过程中掌握专业技能。  
2 “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在工业控制网络构建中的实施
2.1好的教学模式只是一种方法,方法运用的好坏,还要看用方法的人
如何根据中高职衔接学生的特点,选择满足专业技能要求的典型项目作为引子,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达到未来自动化企业典型工作岗位技能要求是教学的关键。技能的学习要通过观察、训练、交流、实践和反思等获得,而不是通过记忆。就学生学习兴趣而言,中高职衔接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学生对纯粹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兴趣不高,对内容枯燥的理论知识点学习效果较差,这就要求教学任务以“做”为主,不断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教学活动中的实操性,增加生生、师生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的互动,采用多种教学设备和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
就中高职衔接学生的学习能力而言,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自觉性不高,尤其在理论知识的学习方面主动性偏低,教学任务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的专业基础,还要兼顾电气自动化专业的职业要求。教师要选择能够利用课上和课下时间合作完成的教学项目,鼓励学生利用电脑、手机等现代化教学工具预习上课要完成的项目内容,鼓励学生主动克服教学任务中的难点,掌握重点。就学生的学习方式而言,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职业岗位比较明确,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要对未来的职业内容和工作岗位进行参观学习,同时依据职业定向学习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课程采用 “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对学生而言有更多的发挥余地,教师可以在课下利用 QQ 群、微信群、讨论组的形式布置教学任务,用课堂翻转的形式让学生在课下准备基本知识点,在课堂上主要解决问题,合作完成教学任务。以这样的模式授课,最关键的是学生在自己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专业产生了较浓厚的兴趣,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加了对专业的自信心,因而这对探究型人才的培养是积极有效的手段。
2.2转变教师的传统身份,让教师成为“教练”
 “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学生不再是听讲的人,教师也不再是站在讲台上讲课的人,在整个课堂中,教师都是以“教练”的身份引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组长根据任务的要求、工作量、工作难度等给组员平均分配工作任务,教师以“教练”的身份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学生进行探究分析解决。师生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和信息化教学手段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分组合作,优势互补,教学相长。通过任务驱动“边做边学,边学边教”,训练学生的知识技能,打破传统理论课和实训课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