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你的当前位置为:首页 >> 学术研究 >
中职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探讨
发布日期:2017-04-14 新闻来源: 正文字号
1 以实践+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主,与时俱进
  时至今日,在大多数的中职院校中,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汽修专业的教材比较陈旧,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教材上的知识往往已经滞后于当今汽修领域的发展。因此,编写一套适应现代化教学的教材迫在眉睫。教材内容应以专业技术课程为核心,以技能训练为辅助方式,将实训与课程相结合,打破以往老师讲学生听,或者师生互动流于表面形式,结果致使学生厌学,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极度缺乏实际技能经验的状况。因此,应转变为以教师引导、创造学习的环境条件,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明显提高。
  此外,汽车配件方面也要与时俱进。以汽车配件这个知识点为例,中职院校汽车运用和维修专业现行的教材所介绍的汽车配件是比较有限的,但是在汽车维修市场上,汽车配件品种多样,且采购也十分便捷。因此,中职院校汽车运用和维修专业的授课教材关于汽车配件的有关内容,应该进行及时补充与修订。而且,以往传统的汽车电子元件使用相对较少,而且汽车的电路也相对比较简单,可维护修理的量是很大的。如今,汽车通常是运用汽车电子元件和集成电路以及电脑主板等相关部件,从结构上来看比较复杂,维修维护与修理数量相对减少,但故障诊断数量增加。
以往传统的相关维修技能渐渐失去用武之地,听诊和经验上的判断早已被新时代下仪器诊断取而代之。鉴于这些因素,中职院校汽车运用和维修专业任课教师,必须在中职汽修专业教材上做出科学合理的调整,在专业课程教学当中恰当加入一些新车型的知识内容;在汽修实训设备的购置上,应该配备一些先进的汽车解码器等相关诊断工具,着重凸显现行汽修行业中的“七分诊断、三分修理”这一理念,如此中职院校的学生们在学校才能学习到一系列的知识内容,才不会与现行汽车维修知识内容相脱节。中职学校的教育应契合社会的发展,利用好汽车维修的新型技术,更新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以提高中职学校学生对社会相关行业的学习质量和适应能力。从师资,专业素质以及课程设置三个方面进行提升,适应社会的发展,真正达到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目的。
2 “双师型”教育的加强
“双师型”教师指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教师。“双师型”教师是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对提高职业教育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中职学校的教学中,“双师型”师资相对比较缺乏,但中职学校往往又需要一系列的专业基础知识,学校应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以配合社会的快速发展。师资力量的相对缺乏与教材的滞后是互相匹配的。“双师型”教师,一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有较强的教学、教研能力和素质;二要求有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一定的组织生产经营和科技推广能力,以及指导学生创业的能力和素质。这使得这类教师成为中职教育对专业课教师的一种特殊要求。学校也应给予相关的鼓励,加大部分投入,鼓励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或高等学校进行交流学习,同时,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也离不开产业界、行业组织等多方的支持。应以行业协会为纽带,联合高水平学校、大中型企业等建立“双师型”师资培养基地,并尝试成立专门的培养机构,完善培养制度。另一方面,由于教学方向与社会应用的连接出现了脱节的问题,因此应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以符合职业岗位需求。
3 德技双修人才培养
德技双修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以学生的能力训练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学校、行业、企业三方共同培养,重点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职业能力分为专业基础能力训练、专业核心技能训练和岗位技能培训三个阶段,根据维修行业当今社会的人才需求,在汽车机电维修、钣金维修、涂装、美容和汽车服务这五个领域有针对性地以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主,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中职院校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汽车的维修、服务工作,所以应以实践与技能型培训为主。具体到汽车维修专业上来说,应该是满足企业对“汽车护士”的需求,以此为培养目标和人才定位。
依据目前汽修维修行业对人员的需求,培养出紧缺的“德技双修”的技能型人才,弥补与职业岗位对接的问题。在学校、行业、企业三方共同培育下,以能力训练为首,依次递进的三阶段能力培养体系,能够全面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专业技术能力,更加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需求的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