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你的当前位置为:首页 >> 学术研究 >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发布日期:2017-05-25 新闻来源: 正文字号
 
衡水学院  赵丹
心理健康,指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有完善的个性特征、认知、情绪反应以及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我,正确对待外界的影响,从而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
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积极作用,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保障,对大学生的素质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1 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1]
(1)自卑心理的产生。大学生往往对自己缺乏自信,不能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容易拿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相比较,导致自卑心理;盲目攀比,有强烈的虚荣心,形成一种自卑与虚荣相互矛盾的心理。
(2)情绪易波动,遇事不冷静。大学生大部分年龄集中在18~24岁,在心理上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主要表现为易怒、无理由地发脾气,遇到事情不能冷静处理,容易冲动做错事情。
(3)有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自负心态严重,为人处世以自我为中心,处处表现自己,经常抱怨别人。
(4)由于社会复杂背景因素和巨大就业压力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心理调节能力差,易出现心理问题。
(5)大学生普遍受挫能力差,遇到挫折就非常悲观,承受不住压力,往往需要寻求老师和家长的帮助。
(6)恋爱问题,大学生正处于情感发育期,有对恋爱的渴望,但是由于不能承受失恋的挫折,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甚至会诱发抑郁症和自杀行为。
2 影响大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2]
2.1社会方面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不断改革,社会压力逐渐增大,大学生会感到茫然无措;随着网络的发展,有的大学生会受到网络信息的消极影响,使学生产生不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2.2学校方面[3]
由于中国教育的特色,中小学的教育属于应试教育,为了一味地追求升学率而忽略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导致中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差、缺乏人际交往能力。进入大学后,学生多,管理老师少,老师不能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另外,大学里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缺少了家长和老师的管教,一部分学生无所适从,不能合理利用课余时间,甚至误入歧途。
2.3家庭方面[4]
  由于不同家庭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不同,因而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也有差异。如果家庭人际关系和谐,教育方式科学,学生就会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健康心理的形成;如果父母过分溺爱,学生则多会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关心他人,甚至侵害他人利益。因此,只有父母处理好家庭问题,才能为大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提供良好的条件。
2.4大学生自身
大学生处在人生成长时期,本身还不是很成熟,社会阅历浅,人格发展还不完善,自我管理能力差,缺乏控制能力,情绪易波动,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心理学家称这一时期为“心理断乳期”。
3 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3.1开展入学教育,使学生更快地适应新的环境
通过校级、院级以及班级的入学教育,让学生更快地了解新的环境,缩短适应时间,更好、更快的投入新的生活、新的学习中。只依靠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是远远不能解决学生的问题的,让每个老师参与到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中来,除了讲授知识外,也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做到早发现、早解决。
3.2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机制
大学生在校承受学习压力,还要面临社会严峻的就业压力,需要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来缓解压力。学校要改善硬件设施,满足学生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的需求,但要注意加强管理,防止不健康的校园文化的传播,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丰富的校园文化能满足大学生校园生活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培养其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愉悦身心,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
3.3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学习心理调节的方法,增强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学校和教师应重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地位,提高学分、保证学时,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完善课程体系,建立精品课程,更好地完成该课程的教学,避免形式主义的产生。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主动分析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课程的考核中,重视学生的收获,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自我调节能力。定期邀请专家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知识讲座,对学生进行答疑解惑。
3.4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竞赛
  为了使学生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从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竞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在学习中及时解决自身心理问题,并帮助有问题的同学疏解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