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你的当前位置为:首页 >> 渤海粮仓 >
最新资讯
发布日期:2018-02-09 新闻来源: 正文字号
 
(1)河北省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取得显著成效
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是由科技部、中国科学院联合河北、山东、辽宁、天津等省市共同实施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旨在提升中低产田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省是项目实施的主要区域,覆盖面积占总面积的60%,涉及沧州、衡水、邢台、邯郸4市和曹妃甸区共计43个县(市),耕地面积3000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34.8%。
2013年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启动以来,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依托科技部项目实施了河北省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将其作为河北省战略性增粮工程,并将该项工作写入2014年、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和2015年省委、省政府“一号文件”。渤海粮仓项目的实施,大大提高了我省的水土资源利用效率,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有力促进河北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到2017年,实现新增粮食产能15亿公斤、节水7亿方的项目总目标。
一、河北省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项目概况
河北省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基本思路,以“突出协同创新、突出‘大粮食’理念、突出节水优先、突出培育新型主体、突出转化应用”为基本原则,通过“粮田增粮、棉田增粮、替代增粮”,“生物节水、农艺节水、工程节水、管理节水”技术路径实现增粮节水目标,全面提高区域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项目要求组建创新团队,构建服务体系,选建示范基地,创新管理模式。
2014年项目共设立了13个重点先行示范县,示范推广了8大主推技术模式,即改土增粮技术模式、抗逆高产作物新品种示范模式、微咸水补灌吨粮技术模式、微灌水肥一体化超吨粮技术模式、雨养旱作亩增粮百公斤技术模式、棉改增粮技术模式、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和农牧结合技术模式;建立了种业、专用肥料生产及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农业机械和多元化推广5个服务体系。 2014年项目共建成22个省级千亩示范方,13个万亩辐射区,2个先导型技术示范园区,其中千亩示范方亩增产粮食达到100公斤,推广辐射面积180万亩,总增产粮食2.65亿公斤,节水1.2亿方,节本增效4.92亿元。
按照“2014年打基础,2015年扩范围、2016年全铺开、2017年搞总结”的要求,2015年河北省政府投入5000万元专项资金,将项目区由13个重点示范县扩展到43个示范县,并分层次设立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示范推广”三类课题,分别注重于增粮节水技术储备、先进适用成果中试转化、成熟技术模式大面积示范推广。
2015年项目工作按照“树立新理念、构建新布局、打造新模式、发展新业态、培育新主体、强化新支撑”的6个新要求和“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体目标,“保口粮绝对安全,保谷物基本自给”。
2015年项目建设千亩示范方94个,万亩方50个,项目示范面积72.8万亩,增产7800万公斤;辐射推广面积771万亩,其中粮食辐射面积755万亩,总增粮食6.76亿公斤,粮食增效13.5亿元;棉花示范面积16.4万亩,增产籽棉422.8万公斤,增效0.3亿元。同时通过示范推广雨养旱作、微咸水补灌、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实现项目区节水2.85亿方。
二、组织管理方式创新及理念创新
(一)开展“百千万”示范工程
项目创立“百、千、万”示范推广法,百亩核心试验区重在实验数据的获得,千亩示范方重在展示规模效果,万亩辐射区重在为农民增收增效服务。通过“百千万”工作法,使示范效果得到展示,并在此基础上推广成熟技术模式,实现主体技术的逐级放大,使示范技术大面积推广至整个项目区,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二)创新管理机制
项目采取“县域总指挥+科技特派团+新型经营主体”的管理模式。主管县长任县域总指挥,技术负责人任科技特派团长,市县有关部门抽调专门人员与技术依托单位技术人员组成科技特派团;新型经营主体为项目实施的法人实体,共同推进示范区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实施。
组建创新团队。创新团队由三部分人员组成:一是以中科院、省农科院、项目区地市农科院等单位组成的技术研发队伍,组织适宜技术的研发、引进与技术集成工作,为项目实施提供成果支撑和咨询工作;二是以农业厅、市、县农业局及新型经营主体技术人员组成的推广队伍,负责示范基地建设和技术推广工作;三是省、市、县、乡政府主管部门与科技管理部门组成的管理队伍,负责组织协调、落实与监督工作,建立先导型科技示范园区。
规范管理办法。由省科技厅、财政厅、农业厅、水利厅、省农科院五部门联合制订了《河北省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项目管理办法》、《河北省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在项目的组织、立项、实施、监督等管理过程中,前瞻布局与市场导向相结合、稳定支持与适度竞争相结合、专家论证与统筹决策相结合,强化对项目的监督检查、总结验收和绩效评价。
(三)突出“大粮食”理念
在确保口粮安全的前提下,科技示范工程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水”为指导思想,以土壤改良和节本增效为突破口,推广节水节肥生态健康型粮食生产技术,弱化绝对增加粮食产量观念,根据水资源状况、市场需求、生态红线统筹考虑粮食生产问题,树立大粮食思维。
统筹解决口粮、饲料和工业用粮问题,通过中低产田改造和棉田改制,扩大粮食种植面积,以水定产、以地定产、以需定产,并按照“农牧结合、粮饲结合”原则,调整种植结构,适当发展青贮玉米、杂粮、薯类、牧草等作物,农田与草地结合,草粮耦合,立草为业,提高畜牧业转化水平,大幅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当量水平。
(四)成立“产学研”联盟并实现市场化运作
项目成立了“产学研”联盟,吸收了如中化公司、领先生物、科绿丰、中友机电等大型肥料、植保、农机公司参与项目,以企业为主体在项目区开展了全方位、无缝隙、保姆式服务,完善了配套服务体系,实现了优势互补,为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服务体系支撑。
2015年成果转化项目面向京津冀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企业,以产学研结合模式进行先进适用成果的转化和构建服务体系,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规模转化一批物化、实用、简化技术成果。项目共吸引30多个公司企业及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参与示范与成果转化工作,将新品种、新技术、新农机、信息技术等引进示范区,全年成果转化示范面积达38万余亩,增产粮食0.26亿公斤,增效0.52亿元。
三、工作进展及亮点
(一)编制《河北省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行动方案(2014-2017)》
沈小平副省长在2014年9月黄骅现场观摩推进会上提出“规划先行”的要求,由河北省科技厅、财政厅、农业厅、水利厅、省农科院五部门联合编制了《河北省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行动方案(2014-2017)》,2014年11月,以李振声院士为主任的论证专家组对《方案》进行了论证并给予高度评价,张庆伟省长、沈小平副省长批示:大力实施,务求实效。经省政府同意,《方案》于2014年12月31日印发,全面指导河北省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各项工作,确保全面落实。
(二)依照《方案》落实工作计划
根据《方案》“2015年扩范围”的要求,项目积极组建创新团队,构建生产服务体系,扩大示范基地覆盖面积,创新管理模式。按照“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示范推广”三个层次统筹安排部署工作:
技术研发版块,依托区域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协同创新,研发关键技术,为渤海粮仓整体项目提供技术储备研究,解决共性问题和生产发展的重点问题。
成果转化版块,主要针对工程实施中存在的关键技术瓶颈,产学研结合引进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进行规模化转化,根据不同区域特点,建立一批万亩以上示范基地,形成一批节水、增产、节本增效技术体系。
示范推广版块,涉及项目区43个示范县(市),开展8大技术模式的示范推广工作,由县政府组织,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建设千亩、万亩示范方,分类型推广8大技术模式。
(三)取得一批知识产权成果并构建起梯队人才结构
2015年项目获得专利授权7项,申报专利7项,研制技术标准4个,完成地方标准6个,各课题共发表论文25篇,其中SCI和EI索引5篇,出版著作2部。 
通过河北渤海粮仓项目的实施,形成了一支专业性强、人员结构合理近90人的研发队伍,培养研究生7名,其中博士2名,博士后1名。人才队伍的培养为解决目前环渤海滨海平原中低产田改造、节水高效生产、修复生态、农业增效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目前,已在节水抗逆品种选育、盐碱治理、咸水灌溉、节水技术、生态修复、农牧结合等技术方向形成稳定的研发团队,并实现了从中央到地方,能够推倒围墙,打通学术孤岛的紧密结合。
(四)组织多种形式的推进会及观摩培训会
1.各示范县结合农时季节,举办了多种形式的培训会、观摩会等,就作物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等为农民答疑解惑,宣传了新技术新成果,扩大了项目社会影响。如宁晋基地、清河县、泊头市、黄骅市、南宫市、南皮县、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等都举行了大型现场观摩会和培训会,并印发明白纸等宣传资料,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
2. 6月1-2日,国家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项目在沧州南皮、衡水景县召开工作推进会及现场观摩会。科技部农村司、农村中心、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局、河北省科技厅、沧州市主要领导,渤海粮仓三省一市项目区科技主管部门、课题负责人及新型经营主体代表等100余人参会。与会代表现场观摩了南皮微咸水补灌技术示范区、景县咸淡混浇与精准控制系统、微灌水肥一体化、测墒灌溉技术示范区等。现场观摩会取得了良好的示范观摩效果,与会代表高度评价河北省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认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项目方案科学系统,工作扎实,成效显著,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整县制推进工作成效显著
南皮县地处渤海粮仓项目的核心位置,是渤海粮仓项目的发源地,我们力求打造成渤海粮仓工程的“良种基地”和精品示范样板,实行整县制推进。项目实施以来对地方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1.开展了良种工程、农田多水源综合利用工程、土壤地力提升工程和县域增粮整体推进工程
良种工程。2015年实现了“育-繁-推”一体化。在中科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进行冬小麦品种、品系的选育,在南皮良种繁育区进行品种的繁种,在沧州全市示范推广。推广抗盐碱冬小麦优良品种“小偃81”、“小偃60 ”27万公斤,示范种植高产、脱水快、适于机收的科农866、科育138和186等夏玉米优良品种2万公斤,在南皮县和黄骅市表现出优势的省工、高产和品质改良效果。
农田多水源综合利用工程。沧州是世界著名的漏斗区,淡水资源极度匮乏,而环渤海区域存在大量的2-5g/L的微咸水,针对这种自然条件,渤海粮仓南皮项目组提出了建设“用好咸水、节约淡水、集蓄雨水和合理引水”的多水源利用工程,充分利用坑塘集蓄雨水、利用微咸水安全灌溉保障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制度不减产情况下,能实现每亩节约淡水50-100方。
土壤地力提升工程。针对土壤盐碱、瘠薄特点,建立了不同类型区土壤障碍因子消减和地力提升的关键技术。通过秸秆还田、有机-无机配施、深松-轮耕相结合等技术手段,协调土壤养分均衡供应以满足作物需肥规律,达到土壤养分供应与作物养分需求在数量上相匹配,在时间上相一致,在空间上相耦合,形成地力与产量协同提高的高产高效技术体系。2015年,项目组对全县进行了300多个点1.5km*1.5km的网格的土壤基础地力调查,为下一步改良土壤、精准施肥、藏粮于地奠定了基础。
县域增粮整体推进工程。根据县域粮食产量水平、土壤条件、水资源状况和种植结构,对县域粮食生产进行分区管理,分为脱盐中产区、盐碱低产区和节水高产区3个类型区,明确分区粮食生产制约问题,制定分区粮食增产目标,优化分区增粮技术模式,责任到人,整体推进。通过与专业合作社、种田大户、家庭农场等的结合,在全县域实施“百、千、万”示范工程,实现了“村有百亩示范田、乡有千亩示范方、区有万亩示范片”。
2.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升级
通过种植业的不断发展完善,带动了农产品加工业、畜牧业和农业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种植业方面,在南皮建立了200多个农业合作社,促进了土地流转。农产品加工业方面,建立了沧州建发面粉厂、小偃石磨面粉加工厂、南皮众邦饲料加工厂、连胜酱菜食品有限公司等。畜牧业发展方面,引进了温氏养猪集团,投资6个亿开展育仔、养猪、屠宰一条龙服务。农业服务业方面,建立农业信息网,通过互联网+的形式,对农业种植情况、农资物流情况、农产品市场情况等开展信息服务。
3.建成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
南皮县在获得“河北省渤海粮仓农业科技园区”的基础上,申报并获批了“河北沧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带动了沧州的农业发展。河北沧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分为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核心区在南皮,示范区为沧州市。核心区的规划是“两园、三区、两网、一线”,其中两园为农业科技创新园(中科院南皮试验站)和农业产业集聚园(吴家坊经济开发区),三区为良种繁育区、高效种植区和畜牧养殖区,两网为水资源调控网和农业大数据信息网,一线依托南皮悠久历史(尹吉甫、张之洞等名人,石金刚等古迹)和自然地理(大浪淀湿地)等资源建立文化旅游观光线。
4.推动了农业推广制度的创新
按照“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原则,进行农业技术推广。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为主的科研单位与农业科技园区技术对接,提供咨询、评估与培训服务,借助南皮试验站的团队服务能力,将高新研发技术用于企业产业化运作。以龙头企业为实施主体,进行科技的产业转化,推动新型主导产业的集群式发展。农民以土地、劳动力、资金等入社入股,或通过与企业签订产品购销合同等形式参与园区建设,接受技术指导与培训。通过推广制度的创新,促进了土地流转,到2014年年底已流转10万亩,同时成立了700多家农业专业合作社。
南皮整县制推进取得显著成效。继2015年夏粮丰收之后,在今年6-7月降雨量小于100 mm、8月份大于300 mm的“前期旱、后期涝”的年景下,通过引进抗逆高产玉米品种,运用雨水坑塘蓄集、深浅井结合咸淡水混灌等多水源联合利用技术,以及有机肥-菌肥-秸秆腐熟剂结合、缓控肥-速效肥科学配比等施肥管理技术,仍保证了夏玉米的正常生长。9月22日,专家组测产结果表明,百亩核心区平均亩产达到659.04公斤,千亩示范田平均亩产达到623.00公斤,万亩示范方平均亩产达到586.18公斤;盐碱低产区平均亩产达到557.89公斤,脱盐中产区平均亩产达到596.21公斤,节水高产区平均亩产达到645.48公斤。
(六)农牧结合循环农业取得突破
项目在威县创立了“农牧结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立燕麦-夏玉米轮作、低酚棉种植、苜蓿引进、春播青贮玉米-夏播青贮玉米、春播甜高粱(或高丹草)一种多收等种植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实行了规模经营,从种到收全部实现机械化,减投增收。底肥采用机械化种肥同播,避免土壤表面挥发。使用喷灌设备进行田间灌溉,每亩节水50方以上。示范证明:低酚棉皮棉产量与有酚棉相当,棉籽、叶、枝成为优质蛋白饲料原。燕麦收割青贮燕麦3.1吨/亩,比项目原定目标1.2吨/亩提高了158%。春青贮玉米-夏青贮玉米轮作种植,春青贮玉米实收亩产量达到3.8吨,夏青贮玉米千亩核心区亩产量3.9吨。苜蓿3000亩辐射区亩产1.96吨。开展了谷子饲用处理及营养成分的分析,发现早期收割并经过发酵后的张杂谷有机物及可溶糖含量最优。发酵90天的谷草呈黄褐色,弱酸香味、质地柔软、略带湿润、品质良好。引进九知生物有限公司,投资3亿元形成年产30万吨生物有机肥生产能力,实现粪便不出场进行畜禽废弃物处理,高温菌群优化培养节省了辅料,缩短了发酵时间;高温高速发酵系统节能降耗技改,申报了实用新型专利,该项目已经成为威县实现资源集约、环境友好、富民富县的标志性项目。
(七)微咸水补灌示范研发与推广
景县是渤海粮仓示范区粮食生产大县,但粮食增产与地下水超采矛盾尖锐,因此节水是景县示范区及渤海粮仓河北低平原区的重点与关键。基于现实需求,项目组围绕节水关键问题景县主要在浅层微咸水高效利用、水肥一体化与测墒灌溉技术及抗旱节水品种鉴定筛选开展工作。
1.研发示范了咸淡混浇精准智能控制系统
景县地处低平原区,有着丰富的浅层微咸水资源,尚未大规模开发应用。常规咸淡混浇技术通常一个深水井配置一个浅层咸水井,咸淡水掺混比例和混合水矿化度一般固定,而不同作物或同一作物不同生育时期耐盐性不同因而对灌溉水的EC值(灌溉水电导率)要求不同,而同一咸水井不同季节盐分含量及出水量也会不同,面对这些不确定性,景县示范区研究了咸淡混浇精准智能控制系统。该系统由矿化度监测、流量监测、配水控制及灌溉操作等系统组成,实现“一淡两咸”井泵配置,较常规咸淡混浇技术进一步节约深层淡水15-30%,并申报了发明专利(专利号:2015106313057)。2015年在景县青兰乡东堡定村进行了咸淡精准智能控制技术示范,混浇井组控制面积300亩。经测产小麦产量540公斤/亩,玉米产量达到720公斤/亩,全年产量达到1260公斤/亩,节约深层淡水50%,亩节约深层淡水110方。
2.将测墒灌溉技术与微喷水肥一体化技术有机结合
测墒灌溉技术是河北农科院旱作所发明的一项技术成果,它通过实时墒情监测,根据苗情墒情指标,通过数据传输和软件分析确定适宜的灌水时间和灌水量指导节水灌溉。微喷水肥一体化技术则相对传统的畦灌可以实现任意时间、任意量的灌溉与施肥。因此通过测墒灌溉技术确定适宜灌溉时期与灌水量,通过微喷技术实现按时按需灌溉,两者有机结合建立的综合节水灌溉系统,实现了科学高效的水肥管理。2015年在景县龙华镇彭村志清合作社建立测墒灌溉与微喷水肥一体化示范核心区160亩,示范区1000亩。经专家测产,核心区小麦产量达到622.1kg/亩,较对照增产26.4%,1000亩示范区产量576.6kg/亩,较对照增产17.2%。核心区亩节水节约灌溉水85方,节约氮肥26%。核心区玉米产量742kg/亩,节水20方/亩,核心区周年粮食产量达到1364kg/亩,亩节约灌溉水105方。
(八)雨养旱作关键技术研究示范成效突出
课题组完善形成了春玉米起垄覆膜侧播种植技术,并进行配套的缓释肥肥效研究试验,开展旱作冬小麦追施水溶肥肥效试验及冬小麦旱作覆膜种植技术试验,成功研发出春玉米起垄覆膜侧播双垄四行大型播种机、玉米宽窄行单双株播种机和冬小麦水溶肥追施机。已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四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三项,审定河北省地方标准2个。夏玉米宽窄行增密高产种植技术:2014-2015年在黄骅市齐家务乡二科牛村进行了大区示范,建立了百千万示范区,并在周边地区辐射10万亩,2014年,千亩示范方夏玉米产量达561.3公斤,比传统对照增产37.78,万亩辐射区示范实际测产量为503.8公斤,比对照田增加50.38%。小麦旱作种植技术万亩示范区小麦追施水溶肥地块及现场检测,小麦产量平均350.8kg,比对照田小麦增产16.2%,增产效果显著。黄骅市雨养旱作农业增产技术集成与示范万亩示范区平均小麦产量339.9kg,比对照增产30.8%。
春玉米起垄覆膜侧播单双株种植技术示范区,2014年春玉米起垄覆膜侧播单双株种植技术第一年大面积推广应用。在黄骅市二科牛村建示范田220亩。中国农科院玉米栽培专家赵明研究员组成的专家组进行田间检测,春玉米起垄覆膜侧播双株种植地块亩产753.4kg,比对照亩产增加44.69%;春玉米起垄覆膜侧播单株种植地块亩产716.2kg,比对照亩产增加37.55%,创当地春玉米高产历史纪录。2015年为河北省东部地区几十年一遇的大旱年份,特别是5月至7月示范区降水量仅56mm,为往年平均降雨量的32.2%,春玉米千亩示范方测产表明,平均亩产568.2kg,比常规种植对照田(亩产量343.1kg)增产65.6%,表现出突出的抗旱高产优势。
(九)小麦玉米微灌水肥一体化关键技术实现了“节水省肥增粮”
小麦玉米微灌水肥一体化研发课题组在宁晋基地研究确定了“压采地下水、稳夏增秋、确保总产”的技术路线,研究应用了微灌节水节肥技术,通过灌水施肥方式的转变,实现了节水省肥增粮的目标。
2013年宁晋基地首次应用微灌技术,北楼下示范区全年节水100方,节约灌溉水50%,小麦亩产718公斤,玉米亩产810.5公斤,亩总产突破3000斤,达到3057斤。2014年宁晋遭遇全年大旱,微灌技术的节水效果得到充分发挥,全年亩节水180方,节水率55%,小麦产量682.2 公斤/亩,玉米848.8 公斤/亩,全年产量达到3062斤。2015年基地进一步提高了节水目标,研发了小麦“微灌限水稳产”、“微灌节水高产”2种技术模式,示范区100亩“微灌限水稳产”技术模式小麦总灌水量50方,亩节水85方,节水率60%,亩产量达到632公斤;100亩“微灌节水高产”技术模式亩总灌水量70方,比对照区亩节水65方,节水率50%,小麦亩产量677.2公斤。
今年夏季宁晋示范区再遇大旱,播后45天无降水,降水量不及常年一半。传统灌溉地块玉米灌2-3水,灌水总量平均 145方/亩,而示范区灌出苗、小喇叭口、灌浆3水,总灌水量75 方/亩,实现节约灌溉水70 方/亩,节水48%。今年8月份遭遇2场暴风雨,示范区玉米在5500-6100穗高密度下没有发生倒伏,经受住了灾害性天气考验,经专家测产亩产达到853.1公斤。今年在节水140方、节水50%的条件下,小麦玉米总产再次达到3000斤/亩以上。
在水肥一体化工程模式方面,研究应用了旋喷头微灌模式,应用更加简易,比微喷带模式省工50%以上,该技术模式节水节肥、节本增效效果显著。宁晋基地建设做到了规范性试验、示范、展示、宣传、培训,建立了政、产、学、研结合机制,确立了“生态优先,科技支撑,稳夏增秋,节水稳产,节本增效,修养生态,维系产能”的技术路线,为河北省粮食生产乃至全国粮食安全创出一条路子。目前,北楼下核心示范区建设了1500亩的微灌节水工程,凤凰新区与换马店镇建成了6500亩微灌节水示范区,辐射全县10万亩并带动全县80万亩粮食生产。
(十)曲周“棉麦双丰”工程成为新的粮食增长点
曲周县渤海粮仓项目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结出了一套棉麦套种技术体系,实现了向棉田要粮食,向棉田要生态,打造成了河北省渤海粮仓新的粮食增长点。项目组筛选出了适宜套种出苗快、耐遮阴、抗病、结铃吐絮集中、偏早熟的棉花品种冀棉169、邯7860、邯杂2号、冀H170等,适宜晚播、早熟、株型紧凑,边行优势强的小麦品种邯麦14、石麦18、婴泊700、邯6172等。确定改进的“4-2式”种植模式较优,其带宽160 cm,小麦采用宽幅播种,宽为80cm,播种4行;每幅小麦间留预留行,宽度约80 cm,播种2行棉花。该模式既满足了前期小麦的生长条件,又为麦后棉花的生长留足了空间,而且有利于小麦联合收割机收获小麦以及机械播种棉花。通过对小麦、棉花播种机改造,实现了小麦、棉花播种机械化。对小麦收割机进行改进,解决了小麦机械化收割不伤棉苗的问题。首次运用宏基因组学研究棉麦套作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为实现棉麦套种下的水肥高效利用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支持。
优化的麦棉套种循环模式实现了农田生产“两高一低”、“三增五减”的综合效益。“两高”即高效循环利用率、高生物多样性指数;“一低”即低投入;“三增”即增产量、增产值、增效益;“五减”即减化肥、减农药、减人工、减污染、减灌水。棉麦套种比单作棉花减少了冬、春两季土地裸露,减少了沙尘源,同时棉麦套种可做到天敌互补,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具有显著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项目实施3年来,课题组建立核心试验区500亩,示范推广区2100亩,辐射周边冀南传统棉区。2015年核心试验区小麦亩产421.4公斤,棉花亩产籽棉358.3公斤,实现了在不影响棉花产量的同时,多收400公斤小麦,亩均节水50方。
四、项目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项目通过组织现场观摩、编制技术手册、发布简报信息、发放技术明白纸、省农科院网站主页设立了渤海粮仓专栏,制作了视频技术规范、专家讲座、科教推广片等20余部近200分钟。主推技术模式在项目区农业生产中发挥出积极作用,受到农户的欢迎。项目发放《渤海粮仓河北项目区推荐技术》技术手册3000多册,编著《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教程》1部。制作科教片7部,其中《无毒棉花新品种—邯无198栽培技术》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农业新天地”栏目播出。《微咸水灌溉冬小麦种植技术》在中央七频道“农广天地”栏目播出。
中央电视台、河北电视台、河北日报等媒体以“渤海粮仓丰收第一季”、“河北盐碱地变身‘渤海粮仓’”、“加快渤海粮仓建设”、“‘渤海粮仓’金秋粮满仓”等为题对河北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进行了多次长篇报道。工作受到科技部、省委、省政府领导的表扬,国家最高奖获得者李振声院士评价“河北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实施,技术模式突出,措施有力,成效显著。
五、下一步工作重点
1.加大示范推广力度,以重点示范县为抓手,实施县域整建制推进,使主推技术规模化应用从万亩辐射区走向县域整体,并实现四个地市43个县全覆盖。
2.保持研发项目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力争项目实施期内技术上有新的突破,为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水”做好技术储备,提高河北省中低产区粮食生产能力。
3.进一步明确主体责任,通过政府推动,规范管理,促进节水增粮技术进一步示范推广,确保项目任务完成。
4.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宣传项目理念、技术和典型经验,扩大项目影响。
(2)河北省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召开2017年工作推进会
2017 年2 月21-22 日,河北省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工作推进会在石家庄召开。会议主题为总结2016年工作,安排部署2017年工作任务。参加会议的有项目首席专家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王慧军院长,省科技厅李丛民副厅长、农村处徐成处长,项目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省财政厅农村处贺志处长、省农业厅科教处杨延昌副处长、省水利厅科教处王风安副处长,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人省农科院郑彦平研究员,省农科院科技处、财务处负责人,项目执行专家组成员,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项目负责人、沧州、衡水、邯郸、邢台科技局主管局长和主管负责人,项目技术研发团队负责人及技术骨干,13 个重点示范县主管负责人和部分合作社、成果转化企业代表等130余人。会议由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人郑彦平研究员主持。会议情况如下:
一、2016 年工作进展汇报
各技术研发课题负责人、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13个重点示范县主管负责人分别汇报了2016年任务指标完成情况、取得的成效及2017年工作计划等。2016年河北渤海粮仓项目实现增粮9.95亿公斤,节本增收19.9亿元,节水4.6亿方,超额完成年度各项任务指标。
二、技术研发组和推广示范组分组对2017 年工作进行研讨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三、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宣布项目表彰奖励评选结果并授牌
省科技厅农村处徐成处长宣读了《河北省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表彰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先进单位的通报》,授牌表彰奖励以下先进单位和团队:
(一)优秀示范县(市)
威县、景县、南皮县、曲周县、宁晋县、黄骅市、泊头市、大名县、馆陶县和枣强县。
(二)优秀专业创新团队
1.微咸水补灌与土壤保育技术研究与示范团队
2.农牧结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关键技术研究团队
3.河北东部低平原区雨养旱作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团队
4.农田改土培肥与高效施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团队
5.棉田增粮技术创新团队
6.小麦玉米微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团队
(三)优秀技术服务体系
1.河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2.农机服务体系联盟
3.邱县农牧局技术站
4.肃宁县农业局技术植保站
(四)优秀示范推广基地
1.南宫市冀科棉粮种植服务专业合作社
2.津龙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3.献县秋江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
(五)优秀成果转化企业
1.河北治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2.河北兰德泽农种业有限公司
领导小组办公室决定对获得优秀的单位、县市予以物质奖励。
四、王慧军首席总结2016 年工作并部署2017 年任务
项目首席专家省农科院王慧军院长用“成绩丰厚、亮点纷呈”概括项目几年来的工作成果,并结合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培育发展新动能,对2017验收年的工作做了具体部署。
(一)工作总结和评价
王慧军院长认为,项目取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标志性成果和事件:
1.通过工程实施,确立了“大粮食”的概念,并根据河北省渤海粮仓项目区的实际情况,将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与生态修复、地下水压采工程紧密对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水”战略,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倡导农牧结合,优化粮经饲三元结构。
2.《河北省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行动方案(2014-2017 年)》获得河北省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
3.搭建起了京津冀协同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平台,组建了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京津农科院、省农科院、地方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参与的国家队、省级队和地方队相结合的技术研发队伍;一批农机公司、肥料公司、种业公司、植保公司、节水设备公司通过参与项目,促进了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新设备和信息化管理等先进科技成果在项目区的规模化转化。
4.建立了一批高水平的示范基地和园区,比如南皮的种子繁育基地、景县的微咸水利用基地、黄骅的雨养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威县农牧结合示范基地、曲周的棉麦套作基地、南宫棉改粮基地、宁晋的微灌水肥一体化基地等;通过工程实施,建设了南皮、威县和曲周三个国家级
的农业科技园区和22个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园区聚集了大量的科技和市场要素,培育扶持了一大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5.通过工程实施创立了“百千万”的示范推广方法,实现技术效果的逐级放大,把八大技术模式应用推广到全域43个示范县。
6.培育了一批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比如中友机电、农哈哈、治海种业、肥尔得公司,节水型小麦品种小偃系列、冀衡系列、石麦系列抗旱节水品种等。
7.《中国科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60项有望实现跨越发展的重大突破性工作,其中农业项目3项,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名列其中。
8.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写入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三年写入河北省“一号文件”,作为河北省战略性增粮工程,旨在提高中低产田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9.河北渤海粮仓创新团队获得河北省委省政府授予的“高层次创新团队”称号,为20 个创新团队之一,省领导授牌表彰,并给予100 万元奖金。
10.项目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经过报纸、网络及微信投票,河北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创新团队荣获“2016年度河北十大经济风云人物”创新团队奖。
11.张庆伟省长、沈小平副省长、王晓东副省长都对河北渤海粮仓的工作进展和2017年工作安排给予肯定性批示,张庆伟省长批示省宣传部要对河北渤海粮仓进行专题报道。
(二)2017年工作部署
河北省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总体思路和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高度吻合,2017 年项目工作要以中央“一号文件”为指导,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培育发展新功能,用改革的办法来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服务。
2017 年是项目验收年,我们要以高标准通过验收为目标,在夏粮收获季完成增加3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和节水7 亿方的项目总体目标,秋季超额完成国家专项和省工程要求的所有任务指标,为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启动打下良好基础。
2017 年工作重点是要对照计划任务书指标形成一批成果,主要包括:养旱作农业、适水型种植和多水源利用、滨海盐碱地改良、节水抗旱品种评价及示范推广、微咸水利用、测墒灌溉与水肥一体化、农牧结合和粮饲结合、改土培肥、棉改增粮、杂粮轻简化栽培、组织管理体系及技术评价和示范推广方法的创新等12个方面,今天起我们就确定各团队牵头人,牵头人要主动召集,各相关任务之间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出高水平的科技成果。
(三)对下一步工作的具体要求
1.示范基地现场要按照形成成果的要求布置,做好关键季节的测产和验收工作,13个重点示范县要体现整体推进,30个辐射推广示范县也要制定推进方案,要做到处处有样板,事事有人负责。
2.各研发团队和示范县都要召开现场会观摩会,将技术模式推向适宜项目区,实现全覆盖。
3.通过印制小册子、口袋书、明白纸等形式向农民宣传技术模式,扩大技术影响力和项目影响力。
4.按“成果要素”安排总结工作,做到档案齐全,要有论文论著、有专利、有标准规程、有物化产品、有规模、有效益。
5.严格按照《河北省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项目管理办法》和《河北省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加强项目管理和经费管理,把项目任务完成好,把经费花好。
6.项目管理办公室尽快制定今年的项目验收办法规范范本,指导规范项目验收工作。
7.加紧2017年项目任务书的签订工作,制订科学合理的任务指标,确保完成各项任务。
8.通过实施渤海粮仓项目,我们已经组建起成熟的研发团队,建立了高标准的示范基地,形成了良好的运行机制,大家要坚定信心,将项目工作延续下去,为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启动打下良好基础。
五、省科技厅李丛民副厅长做总结讲话并提出几点要求
李丛民副厅长充分肯定了项目推进会的成效和前段工作,认为项目之间通过汇报交流和展开座谈研讨,达到了相互学习和提高的目的,更有利于下一步工作的开展。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和京津冀共同体的构建上,河北省科技工作取得了4个方面的成绩,即共建园区、共建平台、共建基金、共同攻关,共同攻关的典型代表就是“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工程的实施支撑了全省中低产田改造战略思维进一步的确立,是全省甚至全国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是支持我省农业发展,保证农业增产不逆转、农民增收不降低、农村稳定不出问题的重要战略平台。
李副厅长认为,河北省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做到了以下4个方面的突出:突出了企业的主体地位、突出了示范基地建设、突出了产学研结合、突出了多部门的合作。河北渤海粮仓项目还在适应新形势下科技成果的转化机制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促进了科技成果在项目区大范围的转化和转移。培养和稳定了全省农业科研队伍,为我省农业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
对于下一步工作,李副厅长建议项目实施过程要树立规章意识、绩效意识、服务意识。任务有合同,经费有办法,避免管理和财务不规范问题;项目经费向优秀的基地、优秀的团队和优秀的服务体系倾斜,克服“不想花、不敢花、不会花”的问题;为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从体制机制、生活条件上提供便利,创造条件,加强年轻科研队伍的培养。
渤海粮仓下一步工作要继续抓好“五个一批”工作:集中力量集成一批好用、适用、实用、管用的“技术包”,壮大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一批规模化、集约化示范基地,凝练一批改革创新典型、推介一批产品和品牌。
李副厅长强调,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到了关键之年、收官之年,我们要向科技部、向省政府交一份满意的答卷,也向项目区的广大人民群众同时也向广大科技人员交一份满意的答卷,使全省农业科技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