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你的当前位置为:首页 >> 渤海粮仓 >
项目概况
发布日期:2018-02-09 新闻来源: 正文字号
(1)关于印发《河北省渤海粮仓建设工程2014年实施方案》的通知
\
 
(2)渤海粮仓图
\
 
(3)河北省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行动方案(2014~2017年)
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是由科技部、中国科学院联合河北、山东、辽宁、天津等省市共同实施的国家重大科技工程。我省是工程实施的主要区域,实施面积占工程总面积的60%,也是粮食单产最低的区域,增产潜力巨大。2013年工程启动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将其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大举措和战略性增粮工程来抓。为切实推动工程实施,按照国家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的总体部署,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实施基础
(一)区域自然条件
工程实施区域主要包括位于冀中南低平原和滨海平原的43个县(市、区),耕地面积约3000万亩,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34.8%。属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大陆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2.5℃~13.6℃,活动积温(≥0℃)4833.6~5144.9℃,无霜期199~218天。年均日照时数2270.1~2737.7小时,年均太阳总辐射量121.1~138.6千卡cm2。降雨量年均449.1~547.1mm,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水资源严重短缺。
(二)农业生产现状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相关市县政府不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粮棉产量不断增加,畜牧、蔬菜等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高。
产业结构 2013年,该区域农业总产值为1751.32亿元,其中农、林、牧、渔及服务业产值分别占总产值的57.4%、0.9%、31.2%、1.2%和10.7%。该区域粮棉种植业是农业第一主导产业,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与全省平均水平(31.2%)持平,但邢台、沧州项目区比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7.2和1.9个百分点。
种植结构 2013年,该区域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24.12万公顷,其中粮、棉、油、菜播种面积分别占总播种面积的71.2%、14.6%、4.0%和8.5%。在粮食生产上,该区域小麦、玉米常年种植面积约占全省的40%,产量约占全省小麦玉米总产量的45%。同时,该区域还是河北省棉花集中产区,种植面积占全省的98%。
生产水平 2013年,该区域粮、棉、油总产量分别为144.48亿公斤、5. 47亿公斤和4.42亿公斤,分别占全省总产量的42.9%、99%和29.2%。粮食平均亩产417.5公斤,其中:小麦410.3公斤、玉米438.1公斤、大豆164.5公斤,棉花平均亩产77.1公斤,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三)有利条件
该区域经济发展迅速、农业基础较好,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也是环渤海地区新兴经济增长区域和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工程实施提供了坚实基础。
一是规模经营趋势明显,有利于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长期以来,分散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使得成果转化后的经济效益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制约了新技术、新产品的规模化快速应用。近年来,随着该区域土地流转的加快,培育出一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了农业生产的适度规模化经营,为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是土地资源丰富,为粮食增产提供大量空间。该区域有大量的劣质耕地、沙荒地和盐碱荒地,通过种植饲草作物,以草改土,培肥土壤,改造成可利用耕地。近年来,我省把发展滨海盐碱地棉花生产作为保证粮食安全、稳定棉花面积的一项战略性措施,加快棉田东移步伐,开发滨海盐碱旱地发展棉花,利用腾出耕地资源发展粮食和蔬菜生产,为扩大粮食生产面积、保证工程实施提供较大空间。
四是水利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缓解了水资源紧张局面。随着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引黄工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工,我省工农业用水的紧张局面将得到缓解,也为工程的全面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
五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破解了中低产田改良的技术瓶颈。河北省农林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农业资源研究中心、有关市农科院整合力量,加强协同创新,在抗逆农作物品种选育、粮棉高效生产、盐碱荒地治理等领域,已形成了一支总体水平较高、部分领域领先的中低产田改良科技创新队伍,取得了节水小麦品种、浅层微咸水利用、微灌水肥一体化等一批突破性的科技成果,为全面完成任务目标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和智力保障。
(四)突出问题
从总体上看,该区域农业生产依然存在着科技水平不高、基础条件薄弱、稳产能力不强等问题。突出体现在:
一是水资源约束日趋加重。地下水是该区域最主要的灌溉水源,浅层地下水每亩年可开采量在40M3左右、深层地下水每亩年可开采量在15M3左右,较目前的亩均灌水量260M3仍有较大缺口,2014年,我省又启动了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工作,水资源约束成为制约该区域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是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渠道不畅。受农业比较效益差、单户生产面积不大、转化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制约,该区域农业生产领域的科技成果,特别是不能物化、带有公益性的科技成果,难以快速转化推广。
三是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较差。土壤盐碱、瘠薄,肥力普遍较低。缺氮、磷、速效钾的耕地占到耕地总面积的56.3%、38.7%和28.6%,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1.0%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12.6%。农田水利设施薄弱,仍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
四是农村经济发展缓慢。该区域贫困县市集中,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4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1个。2013年,25个贫困县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为6693.3元,较全省平均水平9187.7元低27.1%,农业投入水平低、自我发展能力差。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重要部署,以“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为基本思路,以“生态优先、节水改土、稳夏增秋、棉改增粮、粮饲结合、集约经营”为技术路线,以全面提高区域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为根本目标,加强领导、统筹资源、完善政策,逐步构建起适水发展的区域农业生产体系、跨界融合的农业协同创新体系、机制灵活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快捷高效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为稳定全省粮食生产提供可靠支撑。
(二)基本原则
1.突出协同创新。统筹国家、省、市、县科技力量,优化资源配置,充分调动当地政府、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农民及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积极性,提高参与程度,加大支持力度,构建起产学研、农科教相结合的技术协同创新和示范推广体系,为工程实施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突出“大粮食”理念。统筹解决口粮、饲料和工业用粮问题,通过中低产田改造和棉田改制,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增加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并按照“农牧结合、粮饲结合”原则,调整种植结构,适当发展青贮玉米、杂粮、薯类、牧草等作物,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当量水平。
3.突出节水优先。结合落实全省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山水林田湖生态修复等工作的重要部署,以当地可利用水资源为硬约束条件,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生物节水、农艺节水、工程节水和管理节水相结合,逐步构建起适水发展的粮食生产体系,努力实现项目区“节水、增产”双目标。
4.突出培育新型主体。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工程实施,培育专业化、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企业,用农业经营规模化带动农业机械化,用农业机械化带动农业标准化和农业现代化。
5.突出转化应用。积极探索成果转化的市场化、商业化模式,推进农业高新技术的规模化、产业化示范应用。以县为单元,完善试验区-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的技术推广模式,明确任务目标、工作重点、实施步骤及组织领导、扶持政策、推动措施等,加快技术的示范推广。
(三)目标任务
总体目标:渤海粮仓建设科技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明显提升,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到2017年,实现新增粮食产能15亿公斤,节水7亿方。
具体目标:
--筛选培育出适于中低产区的小麦、玉米、杂粮、牧草等品种8-10个,开发新型盐碱地专用肥料10个,开发智能化农机装备6-8项,申请专利8-10项。
--形成咸水安全利用、盐碱地改良、雨养旱作、棉田增粮等技术规程、地方标准10项。
--建成2家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建立稳定的百亩试验田、千亩示范方、万亩示范区100个以上,形成农技、种子、植保、肥料、农机等五位一体的综合技术服务体系。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5个百分点,耕种收综合机械水平提高5个百分点,水分利用率从1.2kg/m3提高到1.5kg/m3。
三、工作布局
(一)技术路径
1.增粮路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粮田增粮。通过土、肥、水、种、密、保、管、工等实用技术成果应用和构建节水灌溉、微咸水补灌、蓄雨旱作粮食生产体系,提高中低产粮田单产水平;
二是棉田增粮。通过调整棉田区域布局、实施棉花东移战略,发展粮棉套种和适宜棉田种植制度改革,增加粮食播种面积;
三是替代增粮。利用瘠薄旱地和盐碱荒地种植牧草,发展青贮玉米及低酚棉,改良土壤,培肥地力,草粮轮作,藏粮于饲、以草代粮,拓展作物种植空间,增加饲料蛋白资源,提高粮食当量水平。
2.节水路径。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生物节水。通过调整种植结构,优化作物布局,发展节水耐旱作物,推广节水抗旱品种,压缩高耗水作物或品种实现节水;
二是农艺节水。治碱改土、培肥土壤、深松覆盖、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推广冬小麦春一水节水稳产配套技术、春玉米雨养旱作保护性耕作技术以及小麦、玉米水肥一体化节水技术等;
三是工程节水。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垄沟防渗和小畦灌溉,积极发展微灌、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模式。加强坑塘集雨工程建设,合理利用浅层微咸水资源,以减少对深层淡水的开采。
四是管理节水。建立符合市场导向的农业水价调节机制,推进农水管理体制改革,推广测墒灌溉、定额配水、智能节水、节奖超罚、水权交易等措施,严格控制地下水的无序开采。
(二)科技支撑
1.组建创新团队。以中国科学院、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项目区所在地的农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为主体,组建技术创新研发队伍,组织开展适宜技术的研发、引进与技术集成,为项目实施提供科技支撑和培训服务。创新团队下设科技特派团,派驻各重点示范县,与地方技术力量结合,围绕“百亩试验田、千亩示范方、万亩示范区”开展工作。
2.构建服务体系。积极发展用水、施肥、农机、植保等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组织,以创新团队为技术支撑,结合基层农技推广、农机推广、水利技术试验推广等体系建设,建设粮棉品种、改良肥料、节水技术装备、高效植保、全程机械化等服务体系,做好专业技术服务。
3.选建示范基地。以沧州为先行示范市,以南皮、景县、威县、曲周等13个有代表性的县(市)为先行示范县,以新型经营主体为建设主体,建设一批地点成方连片、基础设施良好、增产节水效果好的示范基地,作为技术规模应用试点、辐射带动源头、示范观摩基地。在先行示范的基础上,逐步将工程扩大到4个设区市、43个县,建设示范基地,整市整县推进工程实施。
4.创新管理模式。采用“县域总指挥+科技特派团+新型经营主体”管理模式。县政府负责同志任县域总指挥,负责工程总体协调;科技特派团团长任技术负责人,负责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新型经营主体为实施实体,负责建设示范基地。
(三)进度安排
1.2014年打基础。组建创新团队,建立服务体系,选建核心示范基地。根据各区域特点和技术特色,初步筛选各示范基地的主推技术模式,示范应用取得初步效果。
2.2015年扩范围。优化核心示范基地布局,完善主推技术模式。发挥科技特派团和核心示范基地的引领带动作用,与当地政府、农业科技园区和农业经营主体结合,在项目区各县(市)建立主推技术模式的千亩示范方、万亩示范区。
3.2016年全铺开。进一步完善各区域主推技术模式,充分发挥千亩示范方和万亩示范区的引领带动作用,通过组织现场观摩和技术培训,使主推技术模式在适宜推广区域得到全面推广应用。
4.2017年搞总结。根据水土资源状况、障碍因素、生产条件等不同区域特点,形成盐碱地改良、雨养旱作、棉田增粮等一批增粮节水技术规程,进一步扩大主推技术模式应用面积,全面完成工程实施目标。
四、重点任务
按照“推广、示范、研发”三个层次,统筹安排部署。
(一)主推一批技术模式
以示范县(市)政府为主导,根据农业资源特点,按照节水、增粮技术路径要求,推广一批成熟的技术模式。
1、棉麦双丰一年两熟栽培技术模式
技术核心:改连作棉田为棉麦“一年两熟”
适宜范围:冀中南低平原灌溉条件较好的棉田
推广面积:10万亩
技术指标:棉花基本不受影响,亩增收小麦350公斤,亩节水50方
2、两年三熟棉粮轮作栽培技术模式
技术核心:改连作棉田为棉花与“小麦+夏玉米”、“小麦+夏谷”和“油葵+夏谷”轮作,实现两年三熟、增产增效
适宜范围:冀中南低平原灌溉条件较好的棉田
推广面积:120万亩
技术指标:亩产小麦350公斤、玉米450公斤或谷子250公斤,亩节水50方
3、农牧结合型低酚棉栽培技术模式
技术核心:改普通棉品种为低酚棉品种,把纤维、油脂与饲料蛋白生产结合起来;集中连片种植,注意与普通棉品种隔离
适宜范围:河北低平原
推广面积:10万亩
技术指标:皮棉产量基本不受影响,实现亩产无毒棉籽仁90公斤
4、小麦、玉米微灌节水水肥一体化超吨粮田技术模式
技术核心:采用不同限水微灌技术,实现水肥一体,提高水肥利用率
适宜范围:冀中南低平原土壤肥力较高的灌溉粮田
推广面积:10万亩
技术指标:年亩产小麦玉米1200公斤以上,亩节水70方
5、小麦、玉米微咸水补灌与节水微灌吨粮田技术模式
技术核心:合理利用浅层微咸水
适宜范围:河北低平原浅层微咸水分布区
推广面积:1500万亩
技术指标:年亩产小麦玉米1000公斤以上,亩节淡水50 方以上
6、杂粮轻简化高效栽培技术模式
技术核心:谷子轻简化栽培技术,棉豆套种
适宜范围:河北低平原夏谷区、棉区
推广面积:夏谷60万亩,棉豆套种10万亩
技术指标:亩产谷子250公斤以上,亩增收杂豆50公斤以上
7、雨养旱作亩增粮百公斤技术模式
技术核心:深耕蓄雨、覆盖保墒、合理密植、科学施肥
适宜范围:河北低平原雨养旱作区
推广面积:50万亩
技术指标:年亩增粮100公斤以上
8、粮草轮作增产增效技术模式
技术核心:推广耐盐耐瘠牧草、改土培肥,实行草粮轮作
适宜范围:河北低平原及滨海平原瘠薄旱地和盐碱荒地
推广面积:10万亩
技术指标:饲草、玉米单产分别提高20%以上,肥料和降雨利用效率提高15%以上,土壤肥力提升,亩节本增效150元以上。
(二)转化一批科技成果
围绕实现节水、增粮目标,从省内外特别是京津科研院所、高校、企业中,采取公开申报、择优支持的方式,筛选一批科技成果在千亩示范方、万亩示范区进行规模化转化、示范。重点包括:抗旱耐盐、节水稳产、适合机收粮棉作物品种,适用杂粮、牧草品种,盐碱地治理、高效安全植保、农业节水、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等技术及产品。
(三)研发一批关键技术
针对节水、增产中的关键共性问题,组织各级科技力量,协同开展技术研发。统一设计、多点试验,用空间争取时间,加快技术创新和对现有技术模式的完善。重点包括以下研发方向:
1.粮棉作物新品种抗旱节水耐盐丰产性能评价及鉴选
在模拟和自然条件下,研究不同小麦、玉米、棉花新品种的抗旱、节水、耐盐、丰产性能,在不同区域布置品种比较试验,为不同生态区及不同种植模式推荐适宜品种。
2.小麦玉米不同节水灌溉方式及水肥一体关键技术模式研究
筛选小麦春一水亩产稳定通过400公斤的品种,研究夏玉米增密度、防早衰关键技术,实现周年节水高效亩产吨粮目标。开展小麦、玉米不同节水灌溉方式及水肥一体技术模式研究,在控制地下水超采条件下,建立不同区域超吨粮的现代节水型粮食高效种植制度。
3.杂粮轻简高效生产及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
以谷子、高粱为重点, 研究盐碱旱地配套栽培技术、不同区域最佳间作轮作模式、农机与农艺配套技术,推动环渤海杂粮轻简高效生产。以谷子、高粱、黍子等杂粮及其副产品为对象,研究营养成分复配、现代发酵、干燥等技术在杂粮产品综合利用中的应用,开发新型杂粮加工产品,提高杂粮综合利用效率,延长杂粮产业链。
4.棉改粮不同种植模式及滨海盐碱地植棉关键技术研究
以水资源为农作物空间布局依据,研究棉花与不同作物套种轮作模式下的土壤生态及施肥技术、病害发生及防治技术,实行农机农艺结合,逐步实现全程机械化。研究与之相适应的作物(品种)组合模式,提高光热水土资源利用率。研究不同环境条件下低酚棉配套栽培技术,开展牧草式低酚棉及低酚棉副产品综合利用试验,建立低酚棉高产种植、高效利用新模式,促进粮棉、农牧共同发展。研究滨海重度盐碱地棉花出苗保苗和后期盐害治理关键技术,开发利用苦咸水资源,为棉花东移拓粮战略实施提供技术支撑。
5.治碱改土、培肥地力、提高土壤供肥能力关键技术研究
实行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结合,建立植被梯次演替生物改良技术模式,实现“滨海盐土→强盐渍化土→中度盐渍化土”梯次降级,土壤理化性状梯次改善,为盐碱荒地种粮、增粮提供技术支撑。通过研究渤海粮仓项目区主要种植模式下的农田土壤肥力特征、土壤养分供应特征、作物养分需求特征、作物生长发育特征和产量形成特征,构建不同种植模式下最佳养分管理技术模式。
6.高矿化度微咸水安全灌溉技术研究
研究冬小麦-夏玉米、棉花等作物对高矿化度(4-5g/l)微咸水灌溉的反应,通过土壤生态调控和耕作栽培技术消减其不利影响,为渤海粮仓建设提供水资源支撑。
7.雨养旱作区及雨洪水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提出适宜雨养旱作的粮食生产种植模式,明确品种、密度、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研发配套农机具,实现农机农艺结合。研究雨洪资源形成过程,提高坑塘雨洪蓄积能力,根据水质情况科学利用雨洪资源,构建坑塘雨洪集蓄转化与高效利用技术规范。
8.节水养地型草粮双丰高效种植模式及配套技术研究
在盐碱地、沙荒地、冬闲田条件下,筛选适宜牧草及作物品种,研究栽培管理关键技术、改土培肥效果,集成建立节水养地型草粮双丰种植模式,提高粮食当量水平。
9.农牧结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关键技术研究
以循环经济的视角,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研发农牧结合的关键技术,探究示范区农牧结合循环经济的运行机理,构建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链条式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形成农牧结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推广实施方案,引领种植业、畜牧业向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环境友好型农业方向发展。
10.技术模式的适应性和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通过对各种技术模式和主推技术的科学性、技术性、经济性和机制性评价,选定技术模式的最佳示范和推广区域,评价其技术效果、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建立由省政府主管领导任组长,省科技厅、农业厅、财政厅、水利厅、省农科院和邯郸、邢台、衡水、沧州市政府主管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研究解决项目执行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成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科技厅,负责制定工程总体方案、年度项目计划、配套管理制度,对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成立项目管理办公室,设在省农科院,负责项目日常管理具体工作。有关设区市、县(市)成立相应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工程的组织管理与督导落实。
(二)强化资源统筹
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分口管理”的原则,以县(市、区)人民政府为责任主体,以负责同志为责任人,整合相关的涉农项目和资金,重点向示范区倾斜,改善粮食生产条件,挖掘农业生产潜能。探索良种、农机、肥料等物化补贴机制,引导推进土地流转,实现粮食生产规模经营,提高粮食种植规模效益。创新金融产品、优化信贷环境,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支持粮食生产。加大农业政策性保险力度,降低粮食生产风险。
(三)严格项目管理
按照权责一致、择优立项、绩效考核的原则,研究制定项目管理办法和资金管理办法,明确项目立项程序、实施主体、监管责任。实行定向征集与公开招标相结合的立项方式。对技术研发、技术推广类项目,经专家咨询论证后,定向由基础较好、管理完善、效果明显的科研院校、技术推广单位承担。对科技成果转化类项目,要面向全社会进行公开招标,择优立项。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合同管理制、绩效评价制,建立公开透明的监督管理机制。各级项目主管部门和实施单位要按规定使用资金,确保资金运行安全规范、使用高效。各级项目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加强资金使用监督。
(四)营造良好氛围
广泛宣传工程实施的重要意义,加强对各地典型经验、工作成效的观摩交流。积极引进京津智力及创新资源,鼓励和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参与项目实施,增强科技支撑能力。充分利用阳光工程科技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田间学校等平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活动,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工程实施的积极性。努力形成政府部门推动、科技单位支撑、市场主体参与、农民积极响应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