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你的当前位置为:首页 >> 企业动态 > 企业家专访 >
信息技术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探究
发布日期:2023-01-10 新闻来源: 正文字号
长春科技学院  刘江源

前言
信息技术的引导和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着社会经济的快速进步与发展。在农业经济发展期间,其发展态势逐步朝着现代化、自动化的方向转变,为了切实提升各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需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当前人口数量持续增多,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生活对农作物市场的实际需求,需要从节约种植、增加作物产量、信息技术应用等多个层面着手,从而切实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可见,探究信息技术在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中的应用极其必要。
1农业机械化水平简析
农业机械化是指农业劳作是在借助农业机械设备辅助情况下完成的,此过程是用多样化的机械、畜力工具直接取代手工作业。农业机械化可以显著提升农业的经济效益及生产技术水平,进而实现生产效率提升、农民劳动量缩减及节约劳动力的目标。如在种植业中利用收割机、播种机、拖拉机等对土地实行收割、播种、翻耕和运输等工作。在生产期间可借助电力与机械动力,而不再使用以往的畜力及人力进行劳作。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一共有3个阶段。第1阶段是半机械化时期,在19世纪中末期,其显著特点则是农业普遍应用畜力牵引单一的农业机械。第2阶段则是机械化时期。基本机械化阶段的发展通常是在20世纪左右,其核心体现的是农业上应用的牵引农业机械是拖拉机。第3阶段则是机械综合化时期,大概是20世纪中叶之后,核心体现则是在渔、牧、林、农等生产环节中应用较为先进的农业机械。自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电子计算机等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与发展,在农业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农业机械化也在持续朝着自动化方向拓展。自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就已经实现了农业机械化,且随着农业合作社及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推进与深入,国内农业机械化取得了显著成效,并且也在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中创新农业机械化技术,农业机械化水平也在持续提升。
2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缺少信息技术人才
为了借助信息技术提升农业发展的利用率,要求农业工作人员一定要学习并掌握基础的机械知识及设备操作技巧。然而在许多农村地区,年轻人外出务工,留在农村劳作的人员更多的是年龄较大的村民,其受教育水平不高且理解能力较差,因而很难掌握基础性的操作知识要点,更有一些村民排斥新思想和新技术,无法将新技术与具体技能操作有效联系起来。一些机构及部门不具备专业的技术性人才,因此很难提升农村地区的机械自动化水平。并且,许多农村地区很难招聘到专业的技术人员,技术岗位人才严重缺失,加之大学生没有基本的管理及种植经验,从而很难将农作物生产和机械设备自动化操作知识及原理有效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