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绿色技术创新对农业低碳发展的作用研究
发布日期:2023-01-10 新闻来源: 正文字号
大 中 小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杨雨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全球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加剧了气候变化,危害生态环境的同时也给粮食安全甚至人类发展造成威胁。为减小其危害,世界各国高度重视“低碳经济”,2016年《巴黎气候变化协定》确定了将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2摄氏度内的目标,全球碳排放空间资源预计将仅剩1万亿吨[1],成为非常稀缺的资源。中国早在“十一五”时期就将节能减排定为基本国策,但目前情势依然严峻,据测算,2018年中国CO2排放量达到96.63亿吨,位居世界第一,农业碳排放量占比高达16%~17%[2],农业经济发展是以增加碳排量、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在于兼顾控碳排与保增长双重目标,低碳转型的要义亦如此,学术界认为碳生产率是可以衡量低碳发展水平的标准。所以,面对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厘清农业碳生产率的发展情况和关键增长路径,化解资源和农业发展之间的矛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经济增长与环境问题总是此消彼长,研究表明绿色技术创新是实现经济发展与低碳环保双赢的有效手段[3]。我国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发展,2019年,绿色技术创新纳入纲领性文件《关于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出台《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大力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那么,我国农业绿色技术创新对农业低碳发展影响如何?随着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政策改革不断推进,该主题的研究对实现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从而实现农业碳中和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农业碳生产率测算概述
学界测算碳生产率的方法分单要素碳生产率和全要素碳生产率。消耗单位碳排放空间带来的产出称单要素碳生产率,该指标已是国际通用指标,历次世界气候大会均用此作政策参考。伍国勇等[8]均使用该方法测算农业碳生产率。农业全要素碳生产率的测算方法较多,主要分5种:数据包络分析法、随机前沿法、曼奎斯特生产率指数分解法、产出距离函数法测算,各方法均有优缺点。由于全要素农业碳生产率视碳排放为非期望产出纳入生产函数,无法反映碳排放空间稀缺性对农业发展的负面影响[1],且没有将其他要素无效率部分分离,测算误差大。而单要素碳生产率计算简便,且可以直接反应“降碳促经”双重目标的实现程度,故本文用单要素碳生产率测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