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农机化发展方向探析
发布日期:2020-10-14 新闻来源: 正文字号
大 中 小
衡水市农机管理总站 王晓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标志着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的阶段,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期农业发展主旋律,农业农村新形势为农机化提出了新的课题、新的任务,现就新时期衡水市农机化发展方向做一简要探析。
1 衡水市农机化发展现状
衡水市位于河北省中南部,是全国粮食生产主产区,农机化发展水平较高。截至2019年底,衡水市农机总动力838.28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2%,小麦、玉米是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耕种收环节已实现机械化。全市小型拖拉机20.2万台,大中型拖拉机3.26万台,玉米联合收获机1.08万台,小麦联合收割机1.21万台。农机专业合作社1205家,31家是国家级省级农机示范社,农机合作社作业面积占总作业面积的60%左右,农机服务专业化、社会化水平较高。
2 衡水市农机化存在问题
2.1不同农作物之间机械化水平差距较大
小麦、玉米耕种收环节已实现机械化,棉花、花生和设施蔬菜机械化水平较低。具体情况如下
一是棉花收获全部是手工采摘。2019年,衡水市棉花种植面积61万亩,主要集中在冀州、枣强、武邑、故城、景县、阜城6个县,全市没有自走式棉花收获机,棉花全部采用人工收获。
二是花生机械化收获水平低。2019年,衡水市花生种植面积28万亩,主要集中在深州、冀州、武邑、饶阳4个县,全市花生收获机械42台,机械收获花生面积3.1万亩,花生机械收获率11%。
三是设施蔬菜机械化水平低。衡水市设施蔬菜除土地耕翻环节外,其他环节以人工为主。
虽然小麦、玉米两大主要粮食作物整体机械化水平较高,但高效植保(无人机喷防)、节水灌溉、秸秆收集、粮食烘干等环节机械化水平较低。
2.2 全市农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不平衡
截至2019年底,衡水市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农机合作社1205家,其中国家级、省级农机示范社31家,农机合作社数量和发展质量在全省位居第一,但也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县域之间发展不平衡。深州市农机合作社254家,占全市农机合作社数量的21%,部分县农机合作社数量较少。二是合作社之间发展不平衡。我市国家级、省级农机示范社31家,占全市农机合作社总量的2.57%,经营规模大、服务带动能力强的合作社数量较少,多数农机合作社只是提供农机耕、种、收作业服务,服务能力、服务领域和引领小农户和大市场实现对接的农机合作社数量不足。